山中七日:華嚴印心
山中草堂,七日忘神。一本《華嚴經》相伴,窗外風聲與鳥語,漸次消融,只剩字句在心湖盪漾。
初觀:身心初解
地上一幕兩場,普賢與文殊,以偈頌示現「自覺聖智」。那不是冗長的論說,亦非爭辯,是當下現量的悟境。文殊的智慧初發,觀照諸法空性;普賢的願行無盡,步入無礙行門。偈頌流轉,是「行中見法,法中見身」的真切。身心在此刻初次解縛,似有微風輕拂過塵封已久的心扉。
法界次第:觀行漸進
隨後,思緒攀升,進入天上四階的法界次第。四天宮中,菩薩的十地修行次第次第展開,每一階都對應著「所解 → 所行 → 所證」的奧秘。
帝釋天宮,十住的建立是菩提心的根本,猶如《四念處》中「觀法如法」的起點,信根深植。夜摩天宮,十行的實踐如行雲流水,將所解化為真實的行持,是「觀心如心」的活潑展現。兜率天宮,十迴向的廣大願力,將所行不執於我,那是「觀受如受」的無常與無我,不住功德。
直至他化自在天,十地菩薩與金剛藏菩薩現前,入甚深行地。此時,「觀身如身」的正念堅定不移,觀法緣起而無住,證得「無分別智」的宏大作用。那無生忍現前,以十忍、十明、十自在法門,顯現佛果非偶然,乃無量阿僧祇修行之果。佛陀的十身、光明相好、三十二相,無一不是「觀智圓滿果德」的彰顯。
生解之始:觀法入理
菩光法堂之會,普賢菩薩現身說法,為行者指明「見聞思」的初機。聞法而生信,信中生觀,觀而入行,這是「觀法入理」的徑途,如同甘露滋潤著心田。
從理解而發願:依解起行
地上一幕一場,離世間品中,普賢深入華嚴三昧,應答眾問。這昭示著菩薩雖離世間紛擾,卻從不曾遠離眾生。這是一種依「所解」而「起行」的實踐門,大願宏開。
法界行境:善財的歸途
第二部入法界品,善財童子南遊五十三參,遍訪諸善知識。這是一條以「因果緣起」為核心的實踐之道,每一步都踏實而充滿智慧。
菩薩十地觀行提要中,焰慧地修習三十七道品,於身心實相起觀,是四念處、生念住的微觀。難勝地悟四聖諦、十二因緣的實際義,明苦集滅道,轉為生死解脫的觀照。
最終,現前地觀十種緣起,證「唯心所現」、「本不生」的真實義。夜摩天宮那首唯心觀的歌,至今仍迴盪耳邊:
心如工畫師:非色非形,但能現萬法。 四大、五蘊皆非實有,皆如幻現,悉從心生。 一切佛事、三世佛法,皆應「如是觀」。 三界唯心,萬法皆依一心。欲成佛道,先明心性。
《華嚴經》的每一品,都顯現著同一真理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為假名,亦是中道義」。四念處、四聖諦、十二因緣,貫穿十地修行。若能以此教相配觀行,便可漸離妄見,趣入實智,最終融入普賢的無盡願行。
山中七日,心與經相融。當我再次回到塵世,眼中所見,已不再是舊日的模樣,而是華嚴遍滿的清淨法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