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中草堂,七日靜居。一本《華嚴經》相伴,窗外風聲鳥語,漸漸遠去,只餘字句如水波,在心湖盪漾。
第一日,身心初解。
讀至普賢與文殊二聖相對,不爭不辯,只以偈語對現。文殊觀空,普賢起行,讓我感受「行中見法,法中見身」。
那一刻,彷彿有風輕拂,身心微鬆,解開一絲日常的緊縛。正是觀身如身,觀受如受的初步入門。
隨後日夜,觀行漸深。
心意隨經文攀升,仿佛歷遊四天宮。
在帝釋天宮,十住菩薩發菩提心,如《四念處》中觀法如法,是信的開始。
在夜摩天宮,十行菩薩起實踐,如觀心如心,將所悟落實於日常。
至兜率天宮,十迴向菩薩發大願,如觀受如受,不執己德,回向十方。
最後至他化自在天,十地菩薩現前,證入深行,無生忍現。此時身心如一鏡,照見一切緣起皆空、法法不住。佛陀的十身與光明,正是觀智圓滿的結果。
中途一會,菩光法堂。
普賢菩薩說法,指出聞、思、修的次第。聞而生信,信而起觀,觀而起行,正是「觀法入理」之道。甘露之語,如春雨潤心,啟發我從理解中起願。
再回地上,行解合一。
離世間品中,普賢深入華嚴三昧,回應眾問。菩薩雖超脫塵世,卻從未離開眾生。這是一種由理解出發、實際起行的悲願。
第七日,善財歸來。
善財童子南行五十三參,踏遍諸知識,步步以緣起為根本。十地修行中,焰慧地觀三十七道品,於身心實相起正觀;難勝地悟四聖諦、十二因緣,明苦集滅道,轉迷為悟。
我見身如身——這皮囊非我,卻日日執著;
身受心法,如是觀照。觀破「有我」的妄。
德雲比丘不說話,但他讓我看見:色身是無常,覺受是無我,心念如風起落,法無定住。
最後,夜摩天的那首偈語仍在耳邊:
心如工畫師,能現諸色相;
四大五蘊,皆非實有,如幻如影,悉從心生。
我明白了:佛法不在遠方,就在當下心念之轉。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若欲成道,須從觀心開始
此時,四念處已歸於「無念」,
十二因緣不再是理論,而是內觀的節律:從「無明」轉為「不住生」;從「觸受」中見「滅盡」;從「行」中見「非作」。
初是觀身,終是無觀。
初是苦集,終是不住。
彌勒不說「成佛」,只讓你在無聲處,看見:原來佛道,從來都不是一條可見的路,而是你願不願「當下正觀」的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