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,來受天宮拜拜,也感受一下地靈人傑的龍脈,一股腦兒清涼,天門一片空明。
夜晚,山雨滴在瓦檐上,一聲聲宛如古佛的微語。
我展開《雜阿含經》,讀至:「若無識,則名色不成;若無名色,則識不得生。」
忽然心頭一震,明瞭十二因緣中,這「識」並非我的靈魂,也非什麼永恆自性,而是一盞依業流而續的孤燈。
識者,如長河之水,從無始劫奔流到今日。它不問我的喜樂,不聽我的呼喚,只是依著業力,轉入母胎,扶持名色。若問「我」在何處?原來不過是在這無主的流裡隨波逐浪。
而心呢?《中阿含經》言:「心者,思量名。」心,就是這一念的取捨,一剎那的染淨。當我聽雨,若貪著聲音為樂,心便沉溺;若憎惡滴瀝為煩,心便躁動。雨聲無罪,識流如常,然是心自作囚籠。
我忽然頓悟:識是承業而來的果報,心是轉業而起的因緣。
識如流水,不息相續;心如漩渦,時時翻轉。若心有所染著,識便隨之渾濁,續於輪迴;若心淨然安止,識便如澄潭,因緣之流便能截斷。
於是我坐在山雨中,默念:「識隨心轉,心隨識染。」若我於此刻,讓心無所取,無所執,則識流亦無所依,名色自解,十二因緣不復相續。
雨聲愈密,天地如同一片水網。我忽然明白:這水聲不是外境,這心動不是內我。識流是緣,心念是緣,皆如水珠一落即散。
在這片山雨裡,我忽見有光:識流如河,不再令人恐懼;心如舟楫,可以邁向彼岸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