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霧未散,松聲似潮。我手中捧著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口中默誦: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」腳步在山徑上行走,心忽然停住。
我憶起《阿含經》中,佛陀所說的「空」:五蘊無常,緣生緣滅,故無我。這份空,是「經驗的空」——是修行者親眼所見,清楚如眼前水流,來去無常,不住一處。它告訴我們,就這五蘊現象而言,沒有一個實體的「我」可尋。
然而,當我經行至溪畔,聽水聲拍石,心頭忽然湧現《般若經》的智慧。這份「空」,不止於五蘊無我,而是進一步說:色即是空,乃至受想行識皆空。這裡的「空」,不只是對「我」的否定,更是對一切法的徹底無自性。空,不僅是五蘊空,乃至聲、香、觸、法,乃至諸佛菩薩的覺悟,也無自性可言。
這時,山雨忽至,燈火在雨中搖曳。我憶及《入中論》龍樹菩薩之言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亦為假名有,亦是中道義。」這裡的空,更為深邃:若一切法有其自性,則不須因緣而生;然萬物確實因緣而生,又因緣而滅。這就證明,一切法無自性,唯依緣而有。
雨仍下,燈仍搖。清蟬又鳴一次,短促而堅決。若有人問我:「空究竟可如何證得?」我會將手中的燈遞給你,讓你在雨中點一下。我會說:先以止攝心,見受即是受,不加我執; 再以觀細察法如何因緣生滅; 最後用理辨破常與斷的兩端,安住在中道。
當你在這三步中有一刻真正安住,燈光即明,千年無明自破。
松風在雨中低迴,燈影與蟬聲交織。我站起身來,將經卷合上,任雨水在袂間流逝。心中那盞燈未曾熄滅;它的光,不自誇,不自棄,只默默照見緣起,照見無我,照見佛陀留下的足跡'那條通向解脫的中道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