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中論 讀書筆記

讀後筆記

日日打坐,本無所求。 然此「無所求」之念一生,即知「我欲無求」的意趣猶存。故觀心念之起處,見其緣色聲香味觸法,依眼耳鼻舌身意而生。
正如龍樹菩薩所言:「非從自生,亦非從他生,非共不生,故一切法不生。」

昔日讀此,一念知而不知。今日內觀,方知此語直指心性。心若真無從自他共因緣而生,則此「我」亦不應生。又何來「我所修」、「我能證」、「我欲解脫」?

當下大驚,方知坐禪時,念念仍在追逐一個「滅煩惱者我」、「得解脫者我」。此「我」者,藏於定中最細微處,非粗想,乃慧前之障。
觀其生,復觀其滅,知念念無常,不可得。這便是「緣起性空,無有我法可得。」

佛說五蘊無我,並非空談。但凡執身為我者,色蘊不離;執受想為我者,念起便黏。欲觀無我,須觀念念之滅,知其間無有所受、所思、所行、所識者。

如是內觀,忽如龍樹再語:「若有我,應可恒住;若無住者,云何是我?」思此句,幾欲淚下。日日坐,不離此身;日日觀,不離此心。此身不住,此心不安;此「我」安立處,無從著腳。如人夢中見身,醒來無處可尋。

夜深,坐中無聲,心忽而空曠。有念起,起即隨滅;無念時,了了分明,不為所昧。非昏沉,非動止,亦非我、非無我。此是「無所著」之境,非「執無」之空。此即龍樹所言「中道空性」,既不住實有,亦不落斷滅。

如是觀行,頓捨我見,無執亦無棄。此時慧光乍現,不從言教而得;只見法性本然,智光現前,猶如夜中明燈,無風而自照。
若說:讀《中論》有何所得?說曰:非得有一法名空,亦非有一我可斷,但心不再住於我見,此便是日夜禪觀之所得。

——筆於寒夜坐後清 一切有